近日航拍的井陉太行“天路”。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
7月9日清早,井陉县于家村。“一品香饭店”进菜的越野车,准时驶上太行“天路”。
坐在副驾驶位置的老板娘李秀英不停向车窗外张望。绵延起伏的山峦中,柏油路蜿蜒曲折,两侧梯田绿意盎然,沿线村落古韵悠悠。
这条全长60.4公里的旅游环路,宛如一条飘动的玉带,将“穷山沟”和外面的世界连通了起来,带火了沿线27个传统古村落的乡村旅游,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井陉太行“天路”。
在李秀英眼里,这是一条改变山里人命运的致富路、小康路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李秀英从山西嫁到于家村,当时,村里出村路只有一条九曲十八弯的羊肠小路。
山高坡陡路难走。闭塞的交通把山里山外分割成两个世界。井陉县于家乡、南障城镇等深山区乡镇的很多村庄,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,却很难转变成发展优势,长期处在深度贫困之中。
“人均两分水浇地,几乎家家都是贫困户,唯一的出路就是外出打工讨生计。”跟村里的其他姐妹一样,为了生计,李秀英撇家舍业一人来到石家庄的饭店打工。
于家村是明朝名臣于谦后代修建的石头村,村中古风古貌保存完整。“学到了手艺,做梦都想回村开个农家乐,把日子过红火。但没有像模像样的路,没有人上山爬坡来这里看景、吃饭。”
1993年,于家村终于修通了一条出村的柏油路。李秀英看到了希望,她向亲戚借了3600元钱开起了农家乐,但生意惨淡,“两三天才来那么两桌客人。”
李秀英咬牙坚持着,1998年于家石头村景区开放,农家乐的生意终于有了起色。正当李秀英憧憬着能有更大的发展时,2016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剪断了她的所有梦想。
“洪水冲断了唯一的出山路,俺家的农家乐也被淹了。”李秀英回忆着。
正当李秀英心灰意冷之时,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:井陉县委、县政府决定向大山宣战,修建一条古村落旅游环路。
听到这个消息,李秀英重拾信心。“等路通了,人气自然旺,来吃饭的游客肯定少不了。”二话不说,李秀英扛起铁锹加入到了义务修路的队伍。
2018年十一假期,这条被网友称为井陉太行“天路”的旅游环路通车,原本分散的大梁江、于家村等27个古村落“串珠成链”,还与县内其他景区以及外界形成快速交通网。27个古村落的全线车程,由过去的4小时缩短到了40分钟。
从此,山不再高,路不再远。
沉睡千年的古村落“火”了,不仅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,一个个旅游新业态也随之出现。于家村入驻了新的旅游开发公司,水窑洼村建起了桃花源高端民宿……一大批企业前来投资,井陉县全域旅游格局逐渐形成。
一辆辆大巴、自驾车载着满满当当的游客开进山,李秀英的农家乐也跟着火了起来。为了更好满足游客需求,她对农家乐进行了扩建、装修,餐桌增加到15张,农家乐升级为“一品香饭店”。
“学过厨师的儿子一直在外打工,现在也把他叫了回来。菜品也从原来的馒头、大锅菜和几个小菜,增加到几十种农家菜。”为了方便买菜进货,李秀英还花十几万元买了一辆越野车,“赶上周末或者节假日,一天毛收入能有2000多块钱哩!”
“一品香饭店”生意红火,乡亲们纷纷找李秀英取经,“俺们也开个农家乐,能行不?”
“‘天路’那么美,游客那么多,咋不行?有啥不懂的尽管问我!”在李秀英的带动下,短短两年时间,于家村发展起17家农家乐餐馆。“‘天路’让咱踏上小康路,乡亲们的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!”李秀英打心眼里高兴。
太行“天路”,不仅让沿线越来越多像李秀英一样的村民发家致富,也激活了井陉县的文化旅游产业。“天路山地多彩经济带”雏形初显,带动了特色生态农业、民宿、文化体验等多业态融合发展。
数据显示,2019年,井陉县旅游综合收益和游客数量实现“井喷式”增长,全县旅游综合收益达到23.6亿元,同比增长6.5倍;游客数量突破550万人次,同比增长3.5倍。
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人员删除!